首页 > 消费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为啥特斯拉敢卖“毛坯房”?

消费 盖世汽车    2025-10-13 13:41

在增配降价已成为行业主旋律的新能源赛场,特斯拉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为Model 3和Model Y推出配置更简、价格更低的“标准版”,被市场戏称为“毛坯”房。

这一看似违背商业常识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热议:为何唯独特斯拉敢于并能够“减配”示人,而不被消费者抛弃?

 

特斯拉的护城河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特斯拉曾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与技术路径,构建了一道与传统车企截然不同的护城河。这道护城河的核心并非源于豪华的材质或精致的工艺,而是建立在一种近乎“技术原教旨主义”的品牌信仰之上,使其价值评判体系独树一帜。

特斯拉的品牌魅力,很大程度上与创始人马斯克个人品牌的强力加持密不可分。其钢铁侠式的创新者与颠覆者公众形象,为特斯拉注入了强烈的科技愿景与未来感。

购买特斯拉的行为,因此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工具消费,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眼中,它成为一种对前沿科技生活方式的认同,一种面向未来的身份凭证。这种品牌光环,是传统车企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软实力。

在硬件层面,特斯拉长期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在于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的深度整合与领先。其在电池能量管理、电机效率上的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用户感知最明显的产品特性:扎实可靠的实际续航里程与卓越的加速性能。

对于特斯拉的核心用户群体,车辆在核心电气化性能上的些许优势,其重要性往往远超缺少某些舒适性配置。

为啥特斯拉敢卖“毛坯房”?

图片来源:特斯拉

与此同时,智能辅助驾驶FSD构成了特斯拉“市梦率”的核心支柱。用户为FSD支付的费用,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购买了一份“技术期货”或期权,其不仅包含了当前已达到的L2+级别辅助驾驶能力,更承载了对“有朝一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这一颠覆性未来的巨大期望。

只要这个关于技术终局的故事具备足够可信度,特斯拉在当下为追求极致性价比而在硬件上呈现的“毛坯”感,对许多忠实拥趸而言就显得可以接受,因为产品的核心价值被锚定在可不断迭代、增值的软件潜能上。

正是这种对产品价值的重新定义,解释了特斯拉“毛坯”内饰背后的商业逻辑。特斯拉通过其产品和营销主动引导市场,重新定义了智能作为新世纪的豪华,成功将消费者注意力从传统价值符号如真皮座椅、物理按钮,转移至中控屏流畅度、OTA升级体验和自动驾驶成熟度上。

关键在于,特斯拉的这种“减法”是精准且有选择的,它并未在其立命之本的驾驶体验与三电系统上妥协,而是在目标用户价值权重较低的舒适性与装饰性配置上进行了削减,从而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守住了产品的核心。

然而,构筑在技术光环与品牌信仰之上的护城河,同样需要坚实的市场业绩作为支撑。经营数据显示,特斯拉正面临严峻的挑战。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25亿美元,同比下滑12%,创下十多年来的最大单季降幅,净利润同比减少16%至11.72亿美元,当季全球交付量也同比下降13.5%,反映出需求放缓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特别是来自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动摇了其领先地位,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以约214.6万辆的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超越特斯拉,其中纯电车型销量突破102万台,同比上涨41%,而特斯拉同期累计销量为72万台,同比下跌13%。

为实现年交付2000万辆的宏伟目标,特斯拉需将当前规模提升约13倍,这一数字甚至远超全球销量冠军丰田汽车的年销水平。

为应对压力,特斯拉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性调整,其中推出“廉价版”车型是关键举措。例如,针对Model Y/Model 3通过取消玻璃车顶、电动折叠后视镜等非核心配置,并进行了超5000美元的降价举措,以错位竞争方式强化其“技术信仰”护城河。

 

披着车企外衣的“狼”?

特斯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是一家以车辆硬件为入口的科技与数据公司。

这一核心定位决定了其商业模式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存在根本性的分野,它不仅仅通过销售硬件获利,更致力于构建一个以软件和持续服务为核心的科技生态,这被广泛视为对传统行业逻辑的一次“降维打击”。

这种商业模式的战略意图颇为清晰,其目标并非单纯依赖销售车辆的硬件利润。通过推出设计极简、控制硬件成本的“毛坯”版车型,特斯拉的核心目的之一是降低消费者的准入门槛,从而最大化市场占有率。

这一策略与互联网公司在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补贴换流量或硬件铺量思路异曲同工。

在此逻辑下,车辆本身可以微利甚至持平,其战略价值在于成为后续一系列高利润软件与服务的承载平台。每一辆驶下生产线的特斯拉,都不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持续联网的、能够产生并处理数据的智能终端。

没有这个庞大的、遍布全球的硬件基础,后续所有的软件服务与数据变现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这一商业模式的成功运转,依赖于一个强大的“飞轮效应”。该飞轮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特斯拉通过其庞大的车队所构建的“数据护城河”。

目前,特斯拉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采集场景最真实的自动驾驶车队数据。在日常行驶中,每一次驾驶员的人工介入,每一个遇到的复杂或罕见交通场景,都在实时地“喂养”其自动驾驶神经网络。

这种基于真实道路、海量且多样化的数据优势,是Waymo等主要依赖仿真测试和限定区域运营的公司所难以企及的,也构成了其他车企,包括诸多中国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领域,数据被视为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石油”,而特斯拉无疑正坐拥着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油田之一。

随着数据飞轮的持续转动,特斯拉的盈利模式也随之呈现出颠覆传统的特征。一旦用户选择付费订阅其FSD套件或按月支付服务费,这位车主就从一次性的汽车买家,转变成了为特斯拉持续贡献稳定现金流的“订阅用户”。

这种服务性收入的毛利率通常极高,且因其可预测性和重复性,能够显着提升公司的估值水平,使其更接近软件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

除了FSD这一核心产品,特斯拉还逐步构建了包括高级车载连接服务、在线娱乐套餐等在内的多元化软件服务矩阵。这些服务共同构成了特斯拉未来除硬件销售外的第二个,也可能是更具潜力的利润中心。

此外,特斯拉还将商业模式创新延伸至能源领域,通过能源订阅服务和车辆到电网技术,开创了新的收益渠道,例如,车主可通过V2G技术每年获得数百美元的收益。

特斯拉的生态边界已远远超出汽车制造,向“车+能+AI”的超级平台演进。其业务通过垂直整合与水平扩展,形成了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包括自研电芯、超级计算机等。最终,特斯拉致力于形成一个闭环的智能生态,将电动车、家庭储能、光伏发电和电网交易通过数字化平台无缝连接,实现能源从发电、储存、使用到交易的高效循环。

这种从硬件奠基到软件增值,再到平台聚合和生态闭环的演进路径,清晰地展示了特斯拉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迭代的协同,完成从一家汽车公司到能源生态运营商的转型。

 

成本制胜

特斯拉敢于实施积极定价策略的核心底气,源于其通过工程学革命构建的行业领先成本结构,这一优势使其在保持可观利润的同时仍拥有显着的降价空间。

特斯拉将“第一性原理”思维深入应用于制造全流程,打破传统汽车工业的成本模式,实现了从线性优化到指数级降本的跨越。

不过,这些成本控制并非依靠简单的供应链压价或材料减配,而是通过技术颠覆、垂直整合与制造革新,重塑了电动车的价值工程体系。

将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特斯拉实现成本突破的首要原则。这种垂直整合的战略选择,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传统供应商体系的绝对依赖。

在最为关键的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选择了自研芯片的道路。其推出的FSD芯片,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带来性能的持续提升,更在商业层面大幅降低了对于外部芯片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长远来看,将核心技术握在手中也保障了其技术迭代的自主性与节奏可控性。

同样,在占据电动车成本最大比例的电池领域,特斯拉的垂直整合更为深入。从电芯本身的革新——如4680大圆柱电芯的设计,旨在提升能量密度并降低生产成本,到电池包结构的根本性变革——采用CTC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车辆底盘,这一系列动作显着减少了零部件数量、极大简化了原本复杂的电池包装配流程。这种从源头对“成本中心”进行的结构性重塑,所产生的降本效应是深远且持久的。

进一步而言,特斯拉将工程创新延伸至了基础制造工艺层面。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应用,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

在传统汽车制造中,车辆的后底板等大型部件通常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独立的冲压、焊接零件组装而成。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较长,还需要大量的生产线设备、熟练焊接工人以及广阔的厂房空间。

特斯拉引入的大型压铸机,可以用一次压铸成型替代上述所有复杂工序,将制造时间缩短至以秒计算,同时在生产用地、人力成本和设备投入上实现了巨量的节约。

如果说垂直整合与工艺革新奠定了低成本的基础,那么规模化效应与对制造效率的极致追求,则将这些优势固化并放大为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为啥特斯拉敢卖“毛坯房”? 

图片来源:特斯拉

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便是一个生动的样板。其从破土动工到实现大规模量产的速度,以及后续所展现出的运营效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这座工厂所体现的,是极高的自动化率、精益化的生产流程管理,以及与垂直整合战略相呼应的供应链布局。这种强大的制造体系能力,直接转化为惊人的产能爬升速度和令同行瞩目的单车成本控制力。

更为根本的是,成本控制的理念在特斯拉并不仅仅是制造环节的任务,其早已前置于产品设计的初始阶段。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便将后续的可制造性、装配便捷度以及物料成本作为核心考量因素。

例如,Model 3和Model Y车型内部那备受争议又极具标志性的极简内饰,在美学选择之外,其客观结果便是极大地降低了内饰件的物料复杂度和整车线束的装配难度与成本。这种从产品定义源头就注入的成本意识,是许多受困于传统设计流程与供应商体系的传统车企,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模仿和跟进的。

 

自主车企的启示

特斯拉的“减配”策略是其品牌势能、商业模式和成本控制能力共同作用下的特例,不可被简单模仿,但其背后所揭示的以未来预期定义产品价值的逻辑,对国产车企如何突破当前内卷式竞争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上述提到,特斯拉的“特权”建立在其强大的品牌势能之上,这种势能源于市场对其FSD的强烈预期。因此,即便减配,仍能被部分消费者解读为“降低科技体验门槛”。这种基于品牌信仰的定价权,让特斯拉拥有了在价格与配置之间灵活调整的自主权。

反观国产车企,当前则深陷配置军备竞赛的困境之中。整个行业面临着“量升、价跌、盈利难”的严峻挑战,超过八成的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行业利润持续承压。

其根源在于供需失衡以及长期的内卷式竞争,许多品牌被迫陷入“增配降价”的恶性循环,试图通过堆砌硬件配置来吸引消费者,但这却侵蚀了企业的长期研发投入能力,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品牌差异化。

这条破局之路的核心,在于构建自身不可复制的“体验护城河”。例如,理想汽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定义了“移动的家”这一核心用户场景,围绕家庭用户的需求打造了一套完整的产品体验,而非仅仅是功能的简单叠加。其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种场景化的体验不断深化、迭代,并最终转化为坚实的技术壁垒,以应对来自其他品牌的冲击。

为啥特斯拉敢卖“毛坯房”?

图片来源:华为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华为赋能的问界系列,其凭借鸿蒙座舱实现了车辆与手机、手表、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的无缝连接与协同,将汽车深度融入整个鸿蒙生态之中。这便是一种基于软件与生态系统能力的、更高维度的智能体验竞争,其壁垒远高于硬件配置的堆砌。

与此同时,探索可持续的软件盈利模式是国产车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关键。特斯拉通过FSD等软件服务实现长期价值变现的模式值得借鉴,国产车企需要思考如何基于中国复杂的路况和用户习惯,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软件产品,如更成熟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个性化的车载服务订阅等。

在品牌建设上,坚守价值导向比单纯坚守价格区间更为重要。理想、蔚来、腾势等选择坚守高端豪华市场,这体现了品牌向上的决心,是正确的战略方向。关键在于,其提供的体验是否足够坚固和独特,能够有效抵御其他强势品牌在相似价位段的竞争。它必须向市场证明,其产品、服务与生态所带来的综合用户体验,是用户选择它而非价格更低的替代品的充分理由。

【以上内容转自“盖世汽车”,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盖世汽车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 fjq4191

责任编辑: fjq4191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飞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