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9月,OpenStack基金会成立,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来管理和推广这项技术。。
就在几年前,还有人预言OpenStack即将消亡。最初,OpenStack被定位为一个通用的私有云平台,提供了一个替代AWS的开源平台。
然后,在OpenStack重新获得动力并转向成为电信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的平台后,有传言称它将被Kubernetes取代——Kubernetes是用于容器化应用程序的开源编排和协调系统。
经过12年的发展,OpenStack被称为世界上部署最广泛的开源云软件,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呢?
今天,来自550个公司的超过34000人的贡献,让OpenStack成为三个最活跃的开源项目之一(与Linux内核和Chromium Web浏览器一起)。全球有超过2500万个OpenStack内核投入生产。
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支持OpenStack,包括IBM、红帽、HP Enterprise、Intel、华为、NEC、Cisco、VMware、AT&T和Canonical(其Ubuntu Linux发行版是OpenStack部署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全球约40%的OpenStack云使用))。
同时,“Kubernetes是OpenStack”杀手的言论是愚蠢的,因为这些技术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事实上,据OIF称,超过70%的OpenStack用户在OpenStack上运行Kubernetes以协调容器。
2022年,OpenStack应用将继续蓬勃发展。Gartner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投资于混合云,今年全球云服务支出将超过4800亿美元,高于2020年的3130亿美元。混合云是一种现收现付的公共云和私有云的组合,可以提供更低、更可预测的运营成本和更大的定制。
随着混合云市场的扩大,开源在开发者和IT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OpenStack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多年来,该平台已经扩展到包括一整套核心服务,例如管理域、项目、角色、组和用户账户的Keystone身份服务,管理云镜像目录的Glance服务,供应、调度和终止的Nova,Neutron网络服务和Cinder块存储服务。
除了这些核心服务之外,一些较新的服务的采用率也在增加。例如,根据OIF,Ironic(一个配置裸金属的项目)的采用在2016和2021之间几乎增加了三倍。其他越来越受关注的包括Octavia(它提供负载均衡功能)、Manila(用于实例之间的文件系统共享),以及OpenStack Charms(它为服务提供丰富的生命周期管理功能)。
中国软件网认为,OpenStack最初源于Rackspace,该机构希望重写运行其云服务器的基础设施代码,NASA团队希望使航天局的网站标准化。他们最初的任务是“通过简单的实现和大规模的可扩展性,创建无处不在的开源云计算平台,以满足公共和私有云的需求,而不管其大小。”
现在,高达80%的OpenStack云用于生产,13%正在开发中,8%处于概念验证阶段。有了这样的采用水平,难怪OpenStack被认为是部署最广泛的开源云软件。
OIF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使用OpenStack的组织至少部署了1000个内核:29%的组织拥有1000-9999个核心,13%的组织拥有10000-99999个核心,6%的组织拥有100000-99999个核心,1%的组织拥有100万个或更多的核心。
人们喜欢OpenStack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是一个模块化的架构,具有相互连接的组件,包括公开API端点和处理基本云功能的服务、仪表板、存储OpenStack服务和消息队列创建的记录的SQL数据库,用于促进进程间通信。
中国软件网相信,OpenStack越战越勇,并作为开源和云计算领域的一支独特力量蓬勃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软件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软件网或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任何行业、传播媒体转载、摘编中国软件网刊登、发布的产品信息及新闻文章,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网站载明的相应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在其网站上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且转载、摘编不得超过本网站刊登、转载该信息的范围;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