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600岁的故宫,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融合了VR、AR等技术的故宫博物院官网和多款APP,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火遍朋友圈的热门大展,还可以随时游览故宫精华景点;“紫禁城生活美学”文创产品,爆款层出不穷,2016年的销售总额已经突破10亿;那些粉丝众多的“故宫猫”们,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
今天,当人们谈论故宫,他们提起的已经不只是那个中外游客慕名“到此一游”的景点,也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一个源源不断产生创意的超级文化IP,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新时代的消费者们争相购买故宫日历,在“每日故宫”上每天学习故宫藏品,乐于仔细观看怎样在故宫修文物,也想要了解《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背后的故事。
期待故宫让我们耳目一新,已经成为习惯。2017年即将过去,我们不禁想问:明年,故宫还会“玩”什么?
这种期待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我们渴望与祖先对话,感受他们的文化造诣与美学积淀,通过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抚慰心灵,唤醒历史记忆,获得深层次的自信。
虽然群众基础日益扩大,但真正让文物“火”起来、“活”起来,并非易事。
“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故宫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的互联网生活顺畅对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前不久告诉记者。他认为,让故宫博物院更加“接地气”,就一定要把文化遗存和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等结合起来,通过创意方式,让社会公众感知到,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是具有想象力和年轻活力的存在。
以中国最传奇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例。《清明上河图》为宋徽宗时代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列为“故宫百宝”之首。这幅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繁荣的见证。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并且多次被临摹,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清明上河图》如此知名,在过去,它却很难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方面,作品极其珍贵,属于国宝级文物,非常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大众的知识背景、审美方式、欣赏角度也与北宋时期有巨大差异,除了学者专家和少数深度爱好者,我们很难直接体会到这幅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2005年,《清明上河图》曾在故宫博物院被展出,当时观展队伍最长不过十几米。2015年,《清明上河图》全卷等系列藏品在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展出,这次武英殿外大排长龙,甚至出现排队超过14小时的情况,不少观众仍憾未入场。虽然相隔十年,但这两次展出都是传统展览,即便有幸入场观看,也未必能获得好的观展体验,要实现故宫所希望的互动性和活力,就必须做更多的创新尝试。
据悉,明年《清明上河图》又在故宫博物院要与大众见面了,这一版《清明上河图》并不只是静态展示原作,而是全新的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秀,运用增强现实技术(AR)、互动沉浸技术(MR)、3D等科技手段对原作进行创造性诠释,挖掘这幅长卷所蕴含的戏剧性,把画面中隐藏的故事呈现出来,让大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最大程度地回到繁华的北宋都市,感受宋代艺术之美。这是一种将科技与艺术彻底融合的方式。通过科技,能够更生动地展现经过当代艺术家甄选之后的作品细节,让观众有重点地、有目标地完成欣赏,也可以让观者与作品产生直接的交互。对于大量非专业领域的观众而言,此种形式便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所拥有的当代生命力。
然而,面对这样一幅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都极高的画作,演绎难度也极大,如何处理原作与科技、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创作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或许是故宫博物院并未与腾讯、阿里合作《清明上河图》,而与凤凰卫视携手的理由。相比腾讯、阿里,凤凰兼具科技与文化的创制能力,还可以发挥在全世界华人中的影响力,推动《清明上河图》走出国门,在各文化大国进行巡展与落地。
毕竟,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科技发展,但只靠科技,还远远不够。2018年首展的《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秀,或许将是一个崭新的示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