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广东报业转型的两个探索饶有兴趣——
一个是《新快报)的“IPAD手指画”。《新快报》记者陈琦钿,以“两会”上的热闻、趣事、人物等为素材,用手指在IPAD上画出四格“漫画式”新闻。对这种融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于一体的传播形态,汪洋书记竖起了大拇指:“这个是绝活,是创新,很有特色。”
一个是《南方都市报》的“亿像素”。《南方都市报》制作了一张政协开幕式的亿像素照片,如侦察卫星般展现出清晰的会议全景。受众通过网络把照片不断放大,可以看清每位委员的表情。汪洋书记不吝表扬:“这个不得了。”
全媒体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如何在分众化格局里引领受众?怎样在介质壁垒中杀出重围?何以在整合营销中建立差异化优势?转型升级已成为传统报业必须直面的课题和唯一路径。一切渠道、技术、形式上的创新都为我所用,一切媒体业态、传播形态,数据终端都为我所用,一切允许经营、能够经营、应当经营的资源都为我所用,一切政策许可、时机成熟、于我有利的资本都为我所用,转型之机就是有所作为之时!
转型的重点在流程再造。互联网开启了一个“泛在”时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曾经是单向、独家、定期的信息传布,已经发展为多向、人人皆可、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播布。面对这种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化,报纸原有的采编流程必须再造。比如,信息采集渠道要拓宽,要设置互动充分的“大报料中心”,无障碍地接收来自QQ、飞信、微信、微博、电话、邮件等的一切报料。比如,信息流向的端口要扩大,“大编辑平台”要将信息按需制作,彻底改变“只发向报纸,电子版反解后再流向网站等载体”的原始发布流程。再比如,读者互动平台的搭建,以前的报业较少考虑,现在则必须在所有信息终端上打开大门,方便受众参与。流程再造后,报业就会在传播链条中占据主动,就会在数字化消费中找到生机。
转型的关键在内容重构。数字化时代,报纸的生命力在哪里?在精度和深度一一依靠专业的优势生产人们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独特洞见的信息,在众声喧哗中体现其主流价值。这就需要报纸在内容的定位、生产、分工上调整自己,突出权威性,强化引导力,保持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独特优势。以荣获首届羊城慈善奖的《新快报》之《天天公益》为例,它以内容聚合重构为目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爱;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也是爱”,很快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参与,至今已有3000多人捐献善款341万元,救助了400个家庭。
转型的突破在整合营销。现在的传媒,已不仅仅是消息的载体,更成为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而传统报业的经营长期依赖广告收入,孤掌难鸣,难以为继。传统报业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优势、传播和品牌优势,形成媒介价值链,实现整合营销,才能柳暗花明。以广州亚运为例,《新快报》成功实现了角色转换,从单纯的报道者,变成了组织者、营销者,整合利用报道中积累的内容资源,一口气推出了《印象新广州》等四本畅销书,售卖给移动公司的VIP高端用户,总量高达10万本,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转型的核心在机制优化。信息大潮奔涌,为报业转型提供了外在驱动。而从内核来看,报业转型的核心在于机制优化。我们的媒体一直是事业单位,拥有政治资源,得到政策呵护,这是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事业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报业手脚,如果难以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就无法在经济大潮中游泳。纵观全国各报所办网站,没有几家是盈利的,为什么?因为报业网站还按事业单位管理运作,甚至还犯经验主义错误,按办报的思路来办网站,忽略了新媒体的自身特点,怎么自立门户逐鹿市场?报业要向成功转型,必须优化机制,实现以市场为先导的资源配置,大力拓展经营产业面,由办报刊向办产业转变,由版面经营向多资源经营转变。
未来的报刊会全面转向数字化,并且通过数字渠道获得更好的营收,这是历史的必然。正如汽车取代了马车,运输业不会消亡,大渔轮取代了小木船,捕捞业更加兴旺一样,传播的载体会改变,但传播业会生生不息。
大道朝天。传媒转型,必须“型”,一定“型”! 【广告】